文艺评论丨评《庭外》:叙事的盲区还是悬疑的(2)

来源:文艺评论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8-09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编辑:范昕 叙事上的“盲区”减弱了悬疑性,创新形式却也造成风格前后割裂 叙事上的各种“盲区”减弱了悬疑性,而AB剧的形式在创新之余也造成剧集

编辑:范昕

叙事上的“盲区”减弱了悬疑性,创新形式却也造成风格前后割裂

叙事上的各种“盲区”减弱了悬疑性,而AB剧的形式在创新之余也造成剧集风格前后割裂。《盲区》以悬疑为亮点引来一众悬疑剧观众,但看剧后发现不少漏洞,随后的《落水者》篇偏向传统律师职场剧,因为《盲区》而来的观众又感到不满足,毕竟悬疑剧和职场剧的受众区别不小。《落水者》的重心在于对人物的塑造而非故事的悬念,其风格与快节奏的《盲区》迥然不同,叙事比较零散,平稳中欠缺精彩,两单元之间的断层让人难以产生代入感。好在结局前几集,《落水者》重新找回“悬疑性”,但这种节奏的浮动已然影响了整体观感,不少观众已经弃剧。近年来,悬疑+的形式越来越丰富,涌现出古装悬疑《长安十二时辰》、女性悬疑《摩天大楼》、间谍悬疑《对手》等,它们的成功在于悬念从始至终保持一致,加入的元素与悬疑风格相得益彰。而《八角亭迷雾》《回廊亭》等剧,则在悬疑中偏向了家庭伦理或商战爱情,货不对板造成口碑崩塌。

将职业叙事置换为神探叙事,是创作上的露怯,也是社交媒体语境下的妥协

《庭外》系列以死刑复核角度切入,诠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。法官在此处的作用是核实证据和法律适用,负责审阅卷宗和提审被告。这类相对静态的工作确实不容易体现戏剧化的紧张刺激,但编剧的作用恰恰在此:如何在人物行为合理、可信的基础上,使剧情精彩。文戏多的职业并不会阻碍作品的发挥。经典电影《十二怒汉》就在单一空间演绎出人对法律的理解。在主人公敏锐的观察、众人交错的对话和各具特色的神态中,关于“是否有罪”的讨论逻辑严密、扣人心弦。无需武力值和金手指,主人公追求法律正义的形象深入人心。司法、律政作为行业剧的表现内容应专注于展现专业性和职业精神,《盲区》将职业叙事置换为神探叙事,不仅是创作上的露怯,也是社交媒体语境下的妥协。

文章来源:《文艺评论》 网址: http://www.wypl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809/866.html



上一篇:文艺评论|磕的恋综CP都分手了?回归生活皆是考
下一篇:文艺评论丨从《快乐男声》到《快乐再出发》:

文艺评论投稿 | 文艺评论编辑部| 文艺评论版面费 | 文艺评论论文发表 | 文艺评论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文艺评论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